期货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022-04-23 10:50:48期货市场的萌芽期: 一般认为,期货交易最早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欧洲就出现集中的交易场所和大宗易货交易,形成了既定时间在固定场所开展交易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远期交易的雏形。每年在农产品收货以前,商人会先向农民预购农产品,待收货以后再进行交付,这就是比较原始的远期交易。中国的远期交易同样源远流长,春秋时期中国商人的鼻祖陶朱公范蠡就曾开展远期交易。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城市的兴起,远期交易逐步发展成为集中的市场交易。公元1215年,英国大宪章正式规定允许外国商人到英国参加季节性的交易会,商人可以随时把货物运进或运出英国,极大的促进了英国的国际贸易。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先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列明货物的品种、数量、价格等内容,并预交一笔定金,待货物运到时再交收全部货款和货物,了解合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买卖双方为了转移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获得更大的收益,往往在货物运到之前将合同转售,这就使合同具备了流动性。后来,来自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商人又组成了公会,为会员合同买卖提供公证和担保。 期货萌芽于远期交易。交易方式的长期演进,尤其是远期现货交易的集中化和组织化,为期货交易的产生和期货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现代期货交易的形成: 规范的现代期货市场在十九世纪中期产生于美国芝加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芝加哥作为连接美国中西部产粮区和东部消费市场的枢纽,已经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谷物集散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交易量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交通不便和仓储能力不足等,农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是:收获季节,农场主将谷物运到芝加哥,短期内谷物集中上市与落后的仓储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供大于求,谷物价格一跌再跌,使生产者蒙受巨大的损失。到了来年春季,又出现谷物供不应求和价格飞涨的现象,使消费者深受其苦,粮食加工商也因原料的短缺而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储运经销商应运而生。储运经销商在交通要到设立商行,修建仓库,在收货季节向农场主收购谷物,来年春季再运到芝加哥出售。储运经销商的出现,缓解了季节性的供求矛盾和价格的剧烈波动,稳定了粮食生产。但是,储运经销商仍面临着谷物过冬期间价格波动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储运经销商在购进谷物后就往芝加哥,与那里的谷物经销商和加工商签订来年交货的远期合同。 随着谷物远期现货交易的不断发展,1848年82位粮食商人在芝加哥发起组件了世界上第一家较为规范的齐国交易所——芝加哥齐国交易所(CBOT)。当初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并非一个市场,只是一家为了促进芝加哥工商业发展而自发形成的商会组织。交易所成立之初,采用远期合同交易的方式。交易的参与者主要是粮食生产商、经销商和加工商,其特点就是实买实卖,交易者通过交易所寻找交易对手,在交易所缔结远期合同,待合同到期,双方进行实物交割,以商品货币交换了解交易。当时的交易所主要起到稳定产销、规避季节性价格波动风险的作用。 但是这种远期交易方式在随后的交易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如商品品质、等级、价格、交割时间、交货地点等都是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一对一达成的,当双方情况或市场发生变化,需要转让已签订的合同,则非常困难。另外,远期交易的最终能否履约主要依赖对方的信誉,而对对方信誉的状况做全面细致的调查,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难以进行,结果使交易中的风险增大。 针对上述情况,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65年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同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向签约双方收取不超过合约价值10%的保证金,作为履约保证。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的诞生。随后,在1882年,交易所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这更加促进了投机者的加入,使期货市场流动性增大。1883年,成立了结算协会,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会员提供对冲工具。但结算协会当时还算不上规范严密的组织,直到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BOTCC)成立以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所有交易都要进入结算公司结算,现代意义上的结算机构形成。 随着这些交易规则和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交易方式和市场形成发生了质的飞跃。标准化合约、保证金制度。对冲机制和同意结算的实施,标志着现代期货市场的确立。 相关文章 |
||||